位置导航: 网站首页 > 学会学术 > 建言献策 >

关于加快发展我市“小农场”的建议

日期:2013-07-15 17:22|来源:未知 作者:春秋

 

关于加快发展我市“小农场”的建议
 
张喜武 泰兴市农学会 高级农艺师
焦维成 泰兴市农学会 高级农艺师
陆纪元 泰兴市农学会 高级农艺师
(《科技工作者建议》2013年第3期总第40期)
近年来,泰兴市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,把“小农场”建设作为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、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,通过加强政策扶持、强化行政推动、加大投入力度、优化服务指导,“小农场”建设初见成效。截至目前,我市已初步建成“小农场”15个,总面积1.2万亩,其中1000亩以上的3个,500亩以上的12个,为全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。
一、我市“小农场”建设的主要模式
为扎实、有效地推进“小农场”建设,我市在组织镇村干部、群众代表赴苏南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,结合实际,因地制宜,积极探索“小农场”建设的新路径,力促“小农场”健康发展。
一是统一服务型“小农场”建设。采取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经营方式,实行“统一整地、统一供种、统一栽种、统一病虫防治,分户施肥、分户收获”,合作社向农民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,承担除施肥与收获之外的所有工作,保障农民获得相应的粮食产量。如济川街道南殷村辉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,承担了该村526亩土地的供种、整地、栽插(播种)、病虫防治等工作,有效缓解了相关农户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。
二是土地集中型“小农场”建设。积极引导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种田大户和工商业主,以租赁形式流转农民土地,实行连片种植、规模经营、自负盈亏。如根思乡南湖种植专业合作社、黄桥镇金太阳种植合作社及虹桥镇八圩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联社。合作社租赁农民土地,实施规模种植,农民获取稳定的土地租金,承包人获得种养殖收益。
三是合作经营型“小农场”建设。以村干部及社会能人为主体,广泛吸纳农户入股,成立专业合作社,流转农民土地,实行自主经营、风险共担。如广陵镇木行村民得利种植专业合作社、根思乡鞠顾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,在支付农民土地租金后,入社成员按股分成、获取收益。
二、我市“小农场”建设的主要做法
1、加强行政推动,着力提升“小农场”建设的组织程度
“小农场”建设适应农村劳动力大幅转移的新情况,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。近年来,我市切实加强领导,强化政策激励,扎实推进“小农场”建设深入开展。
一是加大粮食生产工作的领导力度。我市成立了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,切实强化对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,同时把“小农场”建设列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考核内容,形成了齐抓共管、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。
二是加大粮食生产工作的激励力度。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挥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性,促进“小农场”建设,我市已连续两年专题出台了《粮食生产奖励扶持办法》,对全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进行奖励扶持,达到“小农场”建设标准的,最高奖励50万元。
三是加大粮食生产工作的考核力度。为确保“小农场”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,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,我市制定了严格的考核验收办法,采取“自下而上”申报和阶段性考核验收的方式,加强“小农场”建设的考核管理,不断提高“小农场”建设的整体水平。
2、明确建设标准,实施量化管理
围绕“小农场”建设,我市提出了“四有、五化、八统”的建设标准。“四有”,即有土地流转合同文本、有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、有专门的作业机械和粮食仓库、有一支管理队伍;“五化”,即农田方整化、道路硬质化、沟渠衬砌化、绿化林网化、作业机械化;“八统”,即:种苗统育统供、病虫统防统治、机械作业统种统收、粮食统储统销,并明确了经营面积、机械投入、产量要求等17项考核指标,由农业、财政等部门实行阶段性考核。
3、注重项目支持,加大投入力度
为加快推进“小农场”建设,我市依托农业综合开发、优质稻米、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,加强资金整合,实施集中投入,重点强化田间路道、农桥涵闸、硬质沟渠、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,努力为“小农场”创设良好的发展条件。同时,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,重点向“小农场”倾斜,推动“小农场”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。截至目前,全市“小农场”已拥有插秧机41台、挖墒机35台、收割机2台、烘干机7台、农机仓库800m2
4、强化精品意识,推进品牌经营
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粮食生产必须走品牌化、产业化发展之路。为提高“小农场”经济效益,实现可持续发展,我市引导“小农场”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,深入推进“三品”认证,积极申报注册商标,品牌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。如虹桥镇八圩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联社,通过推广新品种和标准化种养新技术,所申报生产的“江泰虹”有机大米品质优、口感好,产品供不应求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。
三、关于加快发展我市“小农场”的建议
近年来,我市“小农场”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一是土地流转成本高。从实际情况看,每亩耕地的流转成本至少1000元,单靠种植粮食直接作为商品粮销售获利较少;二是少数地区土地流转较为困难。一些农户对适度规模经营还缺少足够的认识,有的农户在外打工,宁可将土地交给亲戚、朋友代耕代种,也不愿流转土地。三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,机械及仓储设施不配套,给栽插、收割、仓储带来了一定困难。要使“小农场”建设健康、稳步、可持续发展,还需在以下方面下功夫、求突破。
1、加强考核推进
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奖励扶持办法,把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列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,加强对乡镇的考核奖惩,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。同时加大宣传力度,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“小农场”建设的积极性,努力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。在此基础上,加强对“小农场”建设的调研分析和工作指导,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“小农场”发展的实际问题,推进“小农场”持续健康发展,加快形成自身特色。
2、强化产业化开发
坚持把“小农场”建设与产业化开发结合起来。深入开展“三品”认证,加强商标注册,强化质量监管,组织营销推介,进一步打响粮食品牌。同时积极协调种子公司与“小农场”进行广泛对接,把相对基础条件较好、科技水平较高的“小农场”建设成为种子公司的繁育基地,以提高其综合效益。
3、加强服务指导
实行农业科技人员与“小农场”一对一挂钩指导,及时将技术信息送到业主手中,并结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、高产增效创建等活动,量身定做培训计划,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,为“小农场”提供专场培训服务,促进“小农场”引进新品种、应用新技术。
4、 实施重点投入
开展“小农场”式的适度规模经营,业主既要承担较高的土地租金,又要化解规模经营的用工成本,稍有差池,极有可能入不敷出,不利于“小农场”的健康发展,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,切实加强相关涉农奖补项目的整合,实施集中投入,抓好农业机械、农机仓库、粮食仓储、机耕道路、农田绿化、硬质衬渠等基础设施建设,着力打造一批规划设计科学、基础设施健全、农业机械齐备、生产管理规范的现代化“小农场”。
收藏 推荐 打印 | 录入:春秋 | 阅读:

苏公网安备 3212830200143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