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导航: 网站首页 > 科技之窗 > 科技专家 >

他创办了中国首个国际工程管理专业

日期:2017-10-16 15:02|来源:科技日报 作者:admin

  

  何伯森

  留声机

  夏已至,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春天,一位管理工程学泰斗离开了我们,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路。他就是我国国际工程管理学科奠基人、原天津大学管理工程系主任何伯森教授。

  “做人,最大的事情就是爱国”

  1932年6月,何伯森出生于山东济南。抗战开始时到了重庆,那时他6岁。他记得有一次日本飞机轰炸重庆,在离他20多米的地方扔下了一个炸弹,邻居一家被炸死,他侥幸生还。

  “在何先生的内心中对祖国怀有深深地感情。他不止一次对我们说:做人,最大的事情就是爱国。”他的学生张水波回忆说。

  1950年,他考入了天津大学,正赶上抗美援朝,他二话没说就报了名。

  1952年,周总理提出“人才紧缺”,要求53、54两届大学生提前毕业,他填报的志愿本没有教育。但周总理提出要加强教育、抓紧人才培养,他服从组织分配留在了天津大学。

  1985年,我国承建的伊拉克北部DIBBIS大坝的重建工程,需要一名会外语、懂技术的副教授职称以上人员参加。他被选中。在那里他不仅高水平完成了各项任务,而且还详细记录和整理了工程管理各个环节的详细情况。

  “要为国家培养一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”

  1985年,何伯森参与DIBBIS大坝重建期间,主要负责技术与合同的管理。他说:“在项目实施的一年中,我经历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,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看到了国内外教育的差异和人才的差距。中国的工程师一条腿粗壮,一条腿细弱。粗壮的是技术,细弱的是管理。当时就暗下决心,一定要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。”每当休息或空余时间,他总是将相关情况一一记录下来,每一次谈判、每一次交流回来后他都要整理成案例和笔记。在伊拉克的一年多的时间里,他整理出一套厚厚的笔记,而后为他编写国际工程管理教材提供了一手素材。

  1987年4月何伯森回国后最想干的就是开设国际工程管理课。他的想法得到了时任天大校长吴咏诗的支持。1987年,他们组织了第一期国际工程管理辅修班。那时他不仅要亲自写教材,还要四处聘请法律、外事和工程方面的专家来天大授课。1989年9月,57岁的何伯森出任天津大学管理工程系主任,着手创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。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,中国第一个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在天津大学正式设立,从此国际工程管理学科正式纳入了中国的教育体系。

  最初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所学的教材很多都是影印的。为了编好教材,1994年何伯森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、美国多所大学和工程公司进行3个月的访问和调研,期间了解了国外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经验,并为教材的编写搜集了大量资料。1995年开始他组织专家历时6年编写出了一套《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》,其中有15本填补了国内该学科的空白。

  “我喜欢玩但不敢玩”

  何伯森是一个爱好十分广泛的人,游泳、音乐、唱歌都很喜欢。他说:“我喜欢玩但不敢玩,主要是没有时间玩。”在常人看来:退休后应该清闲下来,但他没有。

  翻阅何先生的书柜:近二十年来他编著的著作就达十九本书。他的学生告诉记者:就是在他住院的前几天,才刚刚完成了一本《国际工程合同管理》第三版的校验。在他82岁时还出版了《建设工程仲裁案例的解析与思考》一书。

  何伯森走了。他的学生张水波说:“兴学强国一直是何先生的梦想。就是在其病重期间去看望他,他还牵挂‘一带一路’‘国际工程’等话题,将一生献给了兴学强国。”

收藏 推荐 打印 | 录入:admin | 阅读:

苏公网安备 32128302001430号